清华附中志新学校执行校长刘建钰:水清木华 志启新程
导读:新学期寄语:清华附中志新学校执行校长刘建钰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举行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一课,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刚刚加入清华附中志新学校大家庭的教职员工、对新初一、新高一以及1+3项目班的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对全校师生员工致以亲切问候,让我们一起拥抱新学期,开启新征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正义的国家和民族一道,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终于获得了伟大胜利。就在昨天,9月3日,我们国家还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来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相信同学们都观看了这场伟大的阅兵。战旗猎猎,铁流滚滚,当看到强大的人民军队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昨天总书记讲话中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顾历史,我们还知道:在那段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西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祖国西南边陲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直至1946年北上复员。西南联大是清华校史中值得铭记的篇章,它让清华在战争中锻造出更加鲜明的精神品格。“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校训,蕴含着刚健、勇毅、坚忍不拔、卓然超群等丰富内涵。我想“刚毅坚卓”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作为清华教育集团中的一员,我们深受清华文化的熏陶,也要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教育的力量。
过去的一年,我们学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今年的高考成绩整体出色,中考成绩也再创佳绩,同学们在科技创新、体育竞技、艺术比赛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突破。
在科技创新方面,全国赛事中,共获得一等奖23人次、个人金牌1枚、二等奖12人次,全国团体第三名2次;市区级赛事,共获特等奖1人次,一等奖10人次、二等奖20人次;在伊春举办的全国无线电青少年测向锦标赛中,收获1枚金牌、2枚铜牌,两项全国团体第三名,表现优异。在全国创新大赛中,有7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北斗杯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在北京市植物栽培大赛中,取得市级一等奖。在海淀区金鹏科技论坛中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这些荣誉体现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也是学校持续推进科技教育的成果体现。
体育竞技方面,在全国跳绳比赛中我校获得第一名1人,第二名3人,还有多人次进入前八名。在全国青少年定向越野锦标赛中,1人入选北京队,代表北京队获得冠军,其他队员获得二等奖7人次。全国中学生冰壶锦标赛初中男队获得全国第四名。学校健美操队斩获市级比赛冠军。北京市中小学生定向越野比赛,获得高中男子乙组团体第二名,初中男子甲组团体第三名,初中女子乙组团体第三名,并获得短距离赛个人银牌。在海淀区三大球比赛中,高中男足、男篮、男、女排分别进入海淀区八强,初中女足更是历史性的获得海淀区第三名的好成绩。
艺术教育领域,2024年底我校成功获评“海淀区中小学美育示范校”。我校国乐团、合唱团等大型艺术社团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北京市艺术节大型器乐展演中,一举斩获市级银奖与铜奖;在海淀区级赛事的个人项目评选中,收获金奖16名、银奖25名、铜奖30名的成绩,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深厚的艺术素养与良好的精神风貌。
大家知道,在去年4月,我们学校才加入了清华附中教育集团。到现在只有短短1年零4个多月,但是学校的很多工作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学校的发展充满朝气,是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的。在这一年多里,有教育部王嘉毅副部长检查中考工作,有北科大杨仁树校长来校调研指导,有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吴宝华副主任来校调研指导,有海淀区教委杜主任和唐建东、赵霞两位副主任来校调研指导,有学院路街道康书记和李主任来校调研,有学区杨主任以及属地派出所领导的支持,还有清华附中方妍校长、曹海翔书记等全体领导班子成员来校调研指导等等……正是有了这些支持,学校的发展才能蒸蒸日上,不断前进。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把学校一年来的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首先,学校全面引入清华文化和清华附中办学思想。不断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坚持“时代为志,育人为本,行动为要”的清华附中110年的办学经验,倡导广大教职员工发扬实干精神,坚持“行胜于言”,不断引进清华附中本部的师资、课程等,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学校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就在暑假,我们学校完成了大大小小共计18项工程,包含新建和改造教室、房顶和地下室的防水和疏通、停车位的增加和拓展、宿舍楼的粉刷和修缮等等,进一步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使广大师生在学校感到更安全、更便利、更舒心。同时勇于担当,大胆实干。重新优化全校六个年级的教室布局,使之更加合理。又购置了一批新的课桌椅、物品存放木柜、美术教学设备等,给同学们创造更优质的学习条件。
第三,今年的生源结构继续改善。学校抓住阳光招生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加大宣传,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更多的了解志新学校。今年的新初一招生规模在生源高峰期保持了稳定,其中获得过北京市三好学生、海淀区三好学生的同学数量远超去年;另外新生中共有清华和北科大的子弟共70多名,也超过去年。
第四,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速。去年落成的化学综合和生物科学高研实验室已经进入到课题阶段。今年又和世界冠军王冰玉团队合作,增加了冰壶项目课程,并正在筹划天文地理高研实验室、材料科学高研实验室,以及筹备清华附中教育集团的语文课程研究中心和初中物理课程中心。今年,学校还和北科大合作,在新高一年级成立了材料科学班;另外,今年借助申请1+3实验项目的契机,在原有科技项目的基础上,又成功申请了1+3美术实验项目的资格,并于今年实现了招生。从获批到招生仅仅三周,但我们获得了7倍于招生名额的报名量,显示了广大家长和学生对我们的充分信任,为我们今后建立完整的美术乃至艺术教育体系开了好头。
第五,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年多来,学校通过本部调入、人才库建设、外校外区外省调入、以及招聘优秀大学生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进教师共30多人,极大解决了部分学科师资年龄搭配不合理或代课老师较多的困境。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引进、招聘和培养力度,打造一支素质更加优良、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敬业奉献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学校也将加大对教师生活和业务成长的关心和关爱。一方面学校腾退和收拾整理出近20间宿舍,将全部用于教师的休息;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成长成材。
老师们,同学们,作为清华附中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志新学校自进入集团以来,始终扎根清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传承百年清华的精神基因。《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起清华,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字校训。这不仅是刻在校魂石上的箴言,更应是每一位志新人追求的君子人格。“自强不息”,是清华先辈在国难当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担当,是梁思成先生踏遍山河保护古建筑的执着,是邓稼先先生隐姓埋名研制“两弹一星”的坚守;而“厚德载物”,则是包容开放、兼济天下的胸怀,是“行胜于言”校风下脚踏实地的品格,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志新校园里,我们会始终以这一校训为标尺: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清新学子,经过百炼成钢般的淬火,去铸就自己远大的梦想。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践行清华附中“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思想,坚守教育使命。清华附中历经110年的发展,形成了“注重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强调综合”的办学特色,而志新学校也将紧跟附中步伐,将这一特色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我们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从创新实验室到人文经典诵读,从体育竞技到艺术展演,只为给每一位同学提供舞台;我们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老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用耐心与爱心陪伴同学们度过青春的时光。这一年,我校学子在市区比赛、科技大赛中屡获佳绩,在体育节、艺术节上展现出蓬勃的朝气,正是清华附中办学思想在志新校园落地生根的良好证明。
而清华的体育精神同样是这份文化遗产中璀璨的一笔——“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健康成长。所谓“无体育,不清华”。我们坚信,健全的体魄是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前提,运动中培养的毅力与协作精神,将成为同学们终身受益的财富。希望同学们保证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中学阶段掌握1-3个运动项目。共同营造“爱运动、强体魄”的校园氛围,用实际行动诠释“志存高远,日新月异”的学校精神。
同学们,习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寓志苍穹,心怀天下,做人、健体、为学,共同为“德修于行,行胜于言”的校风添加注解;在学习时,发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让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家国情怀、强健体魄、丰盈内心和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最后祝所有领导、来宾、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祝同学们新学年学习快乐!
谢谢大家。
编辑 | 周 静
校对 | 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