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学专题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范宏军:赓续百廿薪火 再谱时代华章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5-09-04 14:12:57

导读:新学期寄语: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范宏军

范.jpg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范宏军


清秋甫至,风物如画。

昨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震撼举办。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昭示了中华儿女冰心铁骨、不畏强权,阅兵场铿锵有力的口号是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展翅翱翔的和平鸽是对美好和平的热切期盼。在祖国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北京十四中全体师生,在此隆重集会,共同开启新学年的征程。

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小学一年级、初一年级、高一年级共1489名新同学和36位新教师致以最热烈的欢迎!你们的到来,为这座百廿学府带来了崭新的活力!此刻站在这里,我们心中更有一份特殊的期待——2026年我们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为今年新学年的开学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既是光辉的时刻,更是奋进的起点。

一、百廿风雨路,初心永如磐

回溯十四中的历史长卷,1906年创建的畿辅学堂,在“教育救国”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从私立燕冀中学到北京市示范高中,从单一学段到“一校四址”的基础教育全学段——百年春秋,弦歌不辍。历代十四中人始终秉持“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故事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我校的动人诗篇。

回望峥嵘岁月:

·  烽火年代,刘春霖等先贤捐资助学,燕冀师生以笔为戈,书写家国情怀;

·  建设时期,师生肩挑手扛建设校园,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镌刻进一砖一瓦;

·  改革大潮,我们勇立潮头,被北京科技大学等大学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校,获评北京市首批科技教育协作体实验校等。 

今日之十四中,近4500名学子在这里汲取营养、茁壮成长,近400名教师以“四有”标准潜心教书、精心育人。这份穿越两个世纪的教育坚守,正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底色。

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新学年伊始,我们欣然回顾育人硕果:

在学业成绩上,中、高考成绩连年攀升,683分高分、赋分满分科目、人数屡创新高,更多初、高三学子迈入理想学府,我们用努力书写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育人答卷;

在素质培养上,张清玥同学获得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张亦琛同学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学校打击乐团在中华杯中国第18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中获得金奖,焦龙同学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皮划艇静水和赛艇锦标赛双人皮划艇500米及1000米金牌,我校在各类竞赛中摘得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

在教育创新上,3.5风华直升班首届招生圆满成功,为学段衔接、小初高一体化培养提供了“十四中方案”。

这些成绩背后,是十四中人“胸怀家国、拥抱变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写照。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值此百廿校庆之年,我向全体师生提出三点期许:

第一,以史明志,薪火相传

希望同学们多了解校史,继承120年历史所积淀下的文化基因,体味历代学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今年我们将完成“120个教育故事”成书,期待你们成为新故事的主角和书写者。

第二,以变应变,勇立潮头

面对AI时代的挑战,我们要培养“三个关键能力”:

1.自主学习能力——像“墨子号”团队那样永葆求知欲;

2.创新思维能力——如“祖冲之3.0”研发者般敢为人先;

3.终身发展能力——让当下每一天的成长都成为为未来幸福奠基的基石。

第三,以行践言,脚踏实地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从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认真准备每一次发言、认真参加每一项活动做起,将尊师孝亲、诚信立身、文明交往融入日常,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修养成为十四中人的鲜明标识,在细微处见修养,于点滴中显品格。

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老师们,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崇高事业。希望我们:

以“四认真”标准,夯实教学根基;

用“四有”课堂,点燃学生智慧;

借校庆契机,深度开发、系统完善学科课程,让教学既有思想的深度、更有教育的温度。

积极参与“120节精品课”编撰成书工作,期待您的金课入选校史珍藏!

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老师们、同学们!

当稚嫩的琅琅书声飘过老墙根校区的窗畔,当欢歌笑语荡漾在新桥校区的绿茵场,当晨光熹微掠过畿辅学堂的飞檐,当金风轻拂达官营校区的银杏,我们听见历史的回响,更听见未来的召唤。一百二十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精神的接力。让我们以此次开学典礼为起点:

全体教师: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携手百廿,用大爱培育栋梁;

全体同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学善思,用汗水浇灌梦想!

最后,让我们共同铭记:今日“我以十四中为荣,明日十四中以我为荣!” 期待在2026年金秋校庆时,共赏属于每个十四中人的璀璨星光!


编辑|李梓萌

校对|刘佩钦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