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高地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单巍巍:阅兵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科技力量点亮成长之路
导读:新学期寄语:东高地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单巍巍
东高地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单巍巍
首先,欢迎大家回到这充满活力的熟悉校园。我是学校的新校长,单巍巍。大家既可以称呼我为单校长,也可以叫我单老师。很荣幸能与大家携手,共同开启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同学们、老师们,刚刚过去的九三大阅兵,相信大家都看得热血沸腾。那整齐划一的方阵、先进精良的装备,无不彰显着国家的强大与威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几个与阅兵相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阅兵吗?阅兵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集中展示,是对国家军事实力和国防建设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比如,在我国本次阅兵中看到的海陆空武器作战群,它们犹如钢铁长城,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间阅兵呢?阅兵通常在国庆节当日举行。我国至今共举行了 18 次阅兵,其中 15 次在国庆期间,另外 3 次在 9 月 3 日。
接下来的问题是,10 月 1 日阅兵和 9 月 3 日阅兵有什么区别呢?下面,请大家记住两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间:
第一个时间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这一天,新中国成立。所以,我国的阅兵大多安排在 10 月 1 日,这不仅是为了庆祝国家的生日,更是侧重于铭记历史,展示国家发展的综合实力,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崛起与强大。
第二个时间是 1945 年 9 月 3 日。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9 月 3 日,中国宣布抗战胜利。这是中华民族经过 14 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的伟大胜利。对于我们来说,1945 年 9 月 3 日就是 14 年抗战胜利的标志,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铭记的日子。所以选择 9 月 3 日阅兵,清晰表明了中国捍卫历史真相、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立场。
大家知道了两个阅兵时间的差别,那么历史上的三次 9.3 阅兵,分别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呢?
第一次是 1951 年的 9.3 阅兵,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大规模阅兵。那时候,中国的武装力量还比较薄弱,那次活动仅仅是一次武装力量检阅,但它也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保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次是 2015 年的 9.3 阅兵,当时我国周边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我国举行这次阅兵,是为了彰显国威,用实力亮剑,回应外界的质疑,宣誓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第三次就是今年 2025 年的 9.3 阅兵,它是在大国战略竞争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举行的。所以说,这次阅兵不仅仅是装备的更新换代,而是一次未来战争的预演。本次阅兵,重磅推出了新质作战力量,包括无人智能武器系统、高超音速打击平台、水下无人作战群、网络与电子战部队等。这些高科技武器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战争的模式。它们不再是传统的步兵冲锋、舰炮对轰,而是由 AI 与自动化设备主导的立体式冲突。比如火遍全球的机器狼,它可以代替士兵进入危险区域,具备侦察、攻击、运送等多种功能,是狗型机器人与作战平台的完美结合体。还有九天无人机母舰,单次能投放上百架自杀式无人机,完成远程侦察、定点清除、集群自爆等复杂任务。
所以说,这次阅兵不是“秀肌肉”,不是“走流程”,这是一场集“历史”与“科技”于一体的国家声明。它展示了中国尊重和平,但绝不会被动等待的坚定态度。我们缅怀历史,更要牢牢地握住未来的主动权。这次阅兵也不是炫耀,而是提醒世界,中国的强大是一种无声的警告。
老师们、同学们,今日的世界并不平静,相反,科技的竞争、文明的博弈前所未有的紧迫。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站在这个历史时刻,我想送给大家两句话:
第一句话送给亲爱的同学们: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从盛大的阅兵式中,深刻理解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那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我们要铭记先辈的牺牲与奉献,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珍惜当下的学习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期待你们能关注国家科技发展与强大国防力量背后所依赖的科技创新与钻研精神。在日常学习中,也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想象,乐于探索。因为,未来的科技发展需要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句话送给尊敬的老师们:
老师们,希望你们成为价值的引导者。和学生们聊聊和平,让孩子们懂得“能战方能止战”的道理。强大的国防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世世代代的和平。
老师们,希望你们和孩子们聊聊英雄。英雄既是战斗年代的战斗英雄,也是和平年代推动国家发展的建设者。将孩子们的钦佩之情转化为职业向往。
老师们,希望你们能和孩子们聊聊爱国。爱国不是阅兵时的热血沸腾,更体现在学生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努力学习等具体行为中。
老师们,还希望你们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启蒙者。你们要将阅兵中的科技元素与学科知识紧密相连,让学生知道,今天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原理都是未来铸造“国之重器”的基石。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吾辈将以今日之志,铸明日之剑,共赴新程!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历史的指引下,在科技的浪潮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编辑|李梓萌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