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北京市发布“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
导读:加快推进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施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新双培计划”、鼓励高校牵头或参与“卡脖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和工程化攻关……3月21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才局、市财政局联合发布《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若干措施》(以下简称“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明确10条具体工作措施,进一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化高校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当前首都高校基础研究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加快推进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施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新双培计划”、鼓励高校牵头或参与“卡脖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和工程化攻关……3月21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才局、市财政局联合发布《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若干措施》(以下简称“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明确10条具体工作措施,进一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化高校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当前首都高校基础研究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推出多项创新性改革举措
“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在针对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精准施策、优化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和基础研究领域人才支持方式和周期、试点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方面提出创新性改革举措,同时对照各项措施梳理形成任务分工表。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坚持系统观念、人才为本、聚焦务实、分类施策,提出10条具体措施。这一文件将推动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积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持续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全力破除“五唯”顽疾,注重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考核,构建基础研究自主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战略目标、创新能力、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多维团队评价,改变指标驱动、热点驱动、论文驱动现状,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静心、潜心、恒心做科研,助力北京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优化基础前沿交叉学科布局
“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明确,首都高校要着力学科突破,优化基础前沿交叉学科布局突出完善“双一流”建设支持方式,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智能科学等基础学科建设。聚焦前沿开展交叉,培育前沿交叉学科,推进跨学科科学研究,带动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对学位授权工作的统筹,提升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在新增学位授权中的数量和比例。用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系统规划增设一批基础前沿交叉学科学位点。
加快建设北京研究中心
北京市将加快建设北京研究中心,依托战略科学家开展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着力为战略科技人才特别是海外引进的战略科学家提供建功立业平台,支持其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探索,努力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加强对引进的高水平专家提供北京市人才政策保障。
布局建设新一期高精尖创新中心
“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提出,北京市要发挥科研平台组织化作用,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重点要布局建设新一期高精尖创新中心,聚焦高精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背后“根问题”,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等一体化创新。
北京市还将优化北京实验室功能定位,培育前沿交叉学科方向,推动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和孵化未来产业成果。鼓励高校申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强化任务目标导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和前沿交叉技术研究。统筹建设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产出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依托以上科研平台,支持“揭榜挂帅”项目,推动产出更多应用成果。
深入实施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
“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指出,北京市将深入实施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超常规培育战略科学家潜质人才。优先要为青年人才提供脱颖而出和成长发展的平台,重点支持40岁以下具有家国情怀、战略科学家潜质、未来可能产出颠覆性创新成果的高校卓越青年人才,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增加基础研究类别项目比重,重点支持长期独立开展自由探索、有耐心坐冷板凳的青年人才。建立动态调整和滚动支持机制,对每批实施较好的前10%项目进行“5+5”年长周期滚动支持。
北京市还将遴选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长期稳定支持35岁以下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新材料、清洁能源、高端仪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高风险、非共识方向前沿基础研究。加强项目接续支持,对市属高校实施较好的专项优先推荐进入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申报决赛“直通车”。
引导支持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研究
北京市将优化基础研究资源配置,加大对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引导和支持。鼓励中央高校将基本科研业务费更多用于推动青年教师开展基础前沿交叉科学研究;试点推动市属高校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市属高校结合自身特点自主实施科研项目,激发和保护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潜能和兴趣。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新星”计划。
实施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新双培计划”
“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指出,北京市将创新选拔培育模式,加强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北京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高校面向基础学科设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联合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新双培计划”,重点支持数理学科与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培养。
首都高校还将实施大学生科技夏令营行动,充分利用在京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基础设施平台资源,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深入实施“启研”计划,支持优秀本科生按照“包干制+负面清单”的模式,自主支配使用项目经费开展基础研究。
加快推进高端科学仪器自主研发与国产应用
北京市将提升首都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全市将深入实施“传感器与科学仪器创新研制”专项,鼓励高校牵头或参与“卡脖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和工程化攻关。支持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及应用迭代。推动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牵头实施的基础研究项目将使用国产化科学仪器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之一。推动市属高校科研设施与仪器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建设
北京市将构筑基础研究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建设。依托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基础学科联合实验室等,聚焦前沿领域关键问题,开展中外联合科学研究。发挥好中关村论坛、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在搭建国际科学交流平台方面的作用,常态化办好北京实验室论坛、高精尖论坛、卓越青年科学家论坛,构筑不同领域世界科技人才集聚的交流社区。开展首都高校学生国际学术年会,鼓励学生凝练科学问题。建立高校留学生与新型研发机构等沟通交流机制。
此外,北京市还将加快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支持高校加快期刊布局,围绕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国内期刊空白学科领域,重点建设一批一流英文学术期刊和若干一流科技期刊群。引导重大科研成果率先在本市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支持前沿交叉领域的文章首发。支持由顶尖科学家、知名学者领衔组建高水平国际化编委团队,鼓励科研人员兼职担任本市重点国际科技期刊与国际高水平期刊的重要学术职务。鼓励高校设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国际科技传播”等专业方向,培养后备人才梯队。
编辑 | 周 静
校对 | 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