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播报

海淀教委唐建东:以高质量课程支撑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来源:海教思维 | 时间:2023-12-12 13:27:45

导读:海淀区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更加特色多样。到“十四五”末期,全区85%的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化发展。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高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海淀区教育系统做出了诸多探索和实践。

640(1).jpg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唐建东)


海淀区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更加特色多样。到“十四五”末期,全区85%的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化发展。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高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海淀区教育系统做出了诸多探索和实践。



一、策略选择


1.将“双新”示范区建设与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协同推进

“双新”示范区建设与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根本目的都是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双新”示范区是为了让培养目标更好落实,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创建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支撑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优质特色课程。基于此,海淀区教委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专项经费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校)的专项支持经费打通使用,支持各校特色课程群建设。

2.以集团化办学作为普通高中扩优提质的重点举措

海淀区在2000年开始启动集团化办学,20多年来不断整合资源、调整布局,通过承办、合并、建立联盟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集团化办学在管理体制上采用多种模式,有多个校区成为一个集团,实施统一管理;也有多个法人机构,实现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还有的集团内部既有校区又有独立法人学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2019年出台《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使集团化办学逐步走向规范,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022年出台《海淀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实行标准引领、以评促建,使集团化办学走向培优提质阶段。海淀区还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支持经费,推动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并着重发挥集团总校优势,共享先进办学理念,共研课程建设,形成共享课程群,拓宽人才培养空间。

3.以多样化发展激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活力

海淀区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主体性和积极性,以学校自主发展作为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创建的内在动力。基于普通高中的教育定位,区级统筹指导学校确立特色创建方向,选择发展路径,坚持“一校一案”,引导每一所学校合理确定特色发展路径,自主规划、自主申报、自主创建,分类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支持各校在国家基础课程全面实施基础上,选择建设科技、人文、数理、艺体、语言等课程特色,形成全区普通高中活力迸发、美美与共、全面提升的发展格局。

4.以特色课程研究赋予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海淀区各普通高中校均将特色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特色创建的重点任务,强化核心支撑,发挥课程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借助于市区两级课题申报立项和特色课程征集、认定的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关注课程提质与迭代发展。三年来,在每校限报名额的情况下,全区征集了200多项特色课程和课程群成果,教师团队对特色课程认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参与课程建设研究的教师有千余人。



二、推进机制


1.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机制

区级层面,依托行政、教研、科研“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三驾马车”同向同行,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课程管理工作体系。

课程规划方面:区教委牵头制定海淀区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教科研部门指导学校做好课程规划和实施,根据教育政策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迭代学校课程体系。

研究方面:在市课程中心组织指导下,开展普通高中特色课程、课程整体育人、教与学方式变革、生涯规划与学生发展指导等多个市区联动项目研究。针对重点和难点领域,区级进行基础开发研究,学校选择资源进行校本化实施,如普通高中“三山五园”跨学科课程资源包、海淀高中STEM课程群开发等。

管理方面:每年开展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备案和评审,进行校本课程备案审议,组织特色课程成果征集、认定活动。近两年备案审议初高中校本课程1095门。

培训方面:教研部门组织课程工作坊系列培训及各学科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培训,科研部门开展课程政策培训及课程成果提炼方法培训。

指导方面:包括课程方案撰写、特色课程孵化等专题指导,以及对学校个别化指导。行政、教研、科研集体下校调研视导,通过听课、座谈和师生访谈,发现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共研共促,提升校长、干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成果推广方面:对学校课程整体建设成果、特色课程群成果加以推广,借助于北京市研讨平台,市、区、校联动,推广优秀成果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方法。通过课程成果摘报、“海教思维”微信公众号、海淀融媒体等多种途径传播推广。

2.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优质特色课程共建共享机制

各教育集团发挥母体校驱动和动车组联动的合力效应,实现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优质特色课程资源共享。如北京一零一中英才学院课程,为集团各校区打造共建共享的校本选修特色课程,通过本部圆明园校区与分校区教师集体备课、统一设计,实现集团内学生共享学习特色课程。

再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总校的专业优势,采取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横向联合的学生一体化培养路径和纵向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和资源,共助学生成长。建构了丰富可选择的集团共享课程群,形成了分层分类的教师研修体系,成立31个名师工作室赋能教师课堂教学提质,通过一体化联合教研有力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使各成员校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3.依托集团和校区的“大-中联动”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成长的连续性决定了课程培养的贯通性。区教委大力支持学校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如北航实验学校开展“大-中联动”实验,充分利用北航及周边优质资源,建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突破校内课程边界,引入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资源,按大学人才需要,在元培课程体系、强基计划课程、学科竞赛领域、人文特长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



三、发展成效


1.各校形成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开齐开足开好必修课程基础上,适应学生个性优长发展需要,提供丰富选修课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如人大附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体系、一零一中的英才学院课程体系、十一学校构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需求的“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特色课程采用年级部、学院制、书院制、学分制等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满足学生生涯规划和个性发展需要,为大规模培养国家所需各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学校转向素养导向的教与学方式变革

以大单元、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为标志开展素养导向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进修学校依托教育部课程中心项目,带动区级教研、指导校本教研,全面开展大单元教学研究专题,初中以项目式学习为突破口,高中以深度学习为着力点,形成了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指导工具模板,引领各学科教学整体提质。

3.形成全方位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机制

早在2016年,海淀区先行先试探索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八一学校、二十中学、交大附中、理工附中、一零一中、中关村中学等先行探索的一批学校,五年前即形成完整的学生发展指导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制度机制,并带动辐射了其他学校,建立学生发展中心,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进行指导,全方位建立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和促进机制,实现学校组织重构并不断优化。

4.建成数字化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共享平台

依托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开展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等项目,持续深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学生数字化素养,赋能教学质量提升。上线学生综合学业评价系统、海淀区智慧学伴平台,建立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和海淀云课堂直播平台,建立海淀区教研、备课及教学质量诊断平台、海淀区高中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五育”并举的拓展学习资源,供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使用。

5.形成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套模式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海淀区2012年承担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国家级体制机制改革实验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十年来,海淀区一直在探索与驻区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支持高中校开发强基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实现“大中衔接”,建立特色课程实验班,共建理科、新工科、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在一批集团校内部打通初高学段衔接,形成了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课程、教学、评价、师资、管理等一整套培养模式。

6.整体提升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课程的建设水平

近四年,大约四分之三的普通高中校提交过特色课程成果材料,共推荐到市里参评的有79项,被北京市认定的有67项。

一是学校特色与课程特色互惠共生。从已认定的特色课程来看,以学校特色课程支撑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如八一学校、交大附中、海淀实验中学的科技特色课程;北外附校、北外附中的外语特色课程;科大附中的生物基因工程课程;交大附中东校区美术特色课程等,均体现出课程与学校特色创建的一致性。一批普通校高中校也找到了特色生长点,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二是依托一贯制学校建设贯通培养特色课程。如北京市育英学校建立了纵横一体化课程群以支撑“一体化培养类”高中的创建。纵向一体化课程群侧重从单学科角度进行建设,围绕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创建科学素养课程群,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为主,也涉及人文科学如经济学。横向一体化课程群强调跨学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采用项目式或主题式教学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从初中开始延续到高中,包括理工科跨学科课程群,文史综合课程群。五十七中、人大附中翠微学校、科大附中、海淀实验中学等“1+3”项目学校,形成了初高中贯通培养的课程群。

三是根据学校文化传统和育人特色建强课程特色。一批学校依托生源、历史、资源、办学属性等,在长年办学中形成了特色,对这类学校引导强化特色课程建设。如交大附中东校区原为陶行知中学,有美术班,2016年,教委根据学校发展基础定位特色,办成了海淀区唯一一所艺术特色校。民大附中、农大附中根据生源特色,创设多民族交融共美、继承与创新并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学校建成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基地。海淀区成立多语联盟,利用北外、北语大学的外语资源,大中合作建立培养机制,北外附校形成了复语特色课程群,北外附中形成了丰富、完善的多语特色课程群,中法实验形成了法语特色课程群。

四是依托学校特色课程逐步发展为学校特色。特色课程的发展需要几轮的课程实施才能逐渐形成,发现学校课程中的亮点和特色,培育打造成为特色学校。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具有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课程,将“中国心”作为底色,打造融通中外的系列课程群,精练一批双语多文化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大国情怀、国际视野,有坚定的中国文化自信和突出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发挥本校国际化特色教育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海淀区回应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背景下,着力探索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北京市领导和指导下,以集团化办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海新计划”,深化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面向全体、“一校一案”,以科技、人文、数理、艺体、语言等特色课程为支撑,满足高中学生发展需求,创设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促进每一所普通高中校优质特色发展。


(本文依据唐建东副主任在“集团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创新”工作会上的讲话整理,有删减)


编辑 | 王平 张心惠

校对 | 刘佩钦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