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基教研专家分题型解析)
导读:2021年北京语文试卷多重文本阅读考查,与整套试卷考查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以考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面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
2021年北京语文试卷多重文本阅读考查,与整套试卷考查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以考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面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
本大题选取了一组关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材料。这一科技类话题,有引导学生关注关注科技创新动向的教育意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了解当代文化,理解复杂事理;这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多重文本阅读的选材形式,材料为两则,5道小题,与2020年保持一致。总分继续减少,减至17分。多文本阅读与后面的文学类阅读之间的分值配比更加合理。该大题难度适宜,起步平易,有利于考生后面的正常发挥。
2021年的多重文本试题与往年相比,从试题考查题型看,仍然是客观题加主观题,5道小题中共有客观题4道,主观题1道。客观选择题考查的能力点基本稳定,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需要学生依据题目的要求或者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归纳、分析,这是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日常教学要从文本出发,加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文本的信息的辨析、评价、感悟能力要有所加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2021年多文本第2和第4题,都考查了“理解与推断”,进一步突出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突出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和学科关键能力的要求。
分值较高的第5题,“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这一题目,“说原因”“说作用”的考查角度,突出了任务的典型性,作答综合性强,体现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规律,以及教、学、考一致的命题方向,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贯彻课改精神。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高级教师 夏宇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保持了阅读文本与考查内容的稳定性、基础性,同时在测试形式上也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测试材料延续了考查的稳定性,突显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第一个阅读文本与2020年的测试材料有所区别,选取了北京卷近些年常考的议论性文本。其内容选自于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所著《论衡》中的《非韩》篇,态度鲜明,层次清晰,论理充分。作者对于韩非子贬损儒生、废弃礼义的主张提出批驳,强调了礼义对于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这一测试材料延续了考查文体的稳定性,对于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审慎推理、辨析质疑的理性精神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个阅读文本选择的是《论语·阳货》中的重点章节,内容涉及孔子关于学习与道德修养内在关系的思考,也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引导考生思考学习的意义,提升自身修养,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考查内容于稳定中略有调整,体现出对语文基础的重视。今年的文言文阅读共6道试题,较去年减少1题。这6道试题的考查均指向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第6题考查“贱”“防”“敦”等常用词汇,第7题考查“而”“以”“者”“为”等4组虚词,第8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9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推断,第10题考查文本论证思路的梳理概括。这些试题全面覆盖了文言词汇、语句理解、文本内容概括、文化经典作品基本内容及主旨的整体把握等基本考查内容,且依然侧重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推断与准确辨析文意的能力。
测试形式于稳定中有所创新,凸显应用性、综合性。今年的文言文阅读没有设置围绕文本内容的理解的主观翻译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答的难度。第10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在文本第一段阐述的辩证性思想,考生需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聚焦局部的论述内容,梳理论证逻辑,逐层作答。这样的测试形式呼应了文体特征,突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不但有助于提高区分度,而且对改善一线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容易拘泥于琐碎语法知识的教学同样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第12题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论语》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孔子关于学习与道德修养内在关系,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进行解释,增强了考查的开放性,考生可以就自己理解感悟较为准确深刻的角度进行阐述。本题强调对经典文本内涵的解读,渗透着对古人思想的领会与深入理解,要求考生能够结合经典名著有自己的思考体验,表达自己的对学习、对自我发展的理解,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性导向。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高级教师 孙庆明
古诗阅读、《红楼梦》阅读
古诗阅读的测试文本选用了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诗人叙写贬谪生活,抒发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语言平易质朴,蕴含道理。苏轼是豪放派代表词人,高中教材中也多次出现苏轼的诗歌作品,考生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诗后对本诗的写作背景也作了注释,为学生阅读理解本词提供帮助。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用名家诗作为测试文本,既利于落实考查考生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也有利于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同往年一样,古诗的测试内容和测试形式保持了稳定。从内容理解和鉴赏评价两个层面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察,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分析。2道选择题,1道立足于本诗内容的考查,1道题从情感主旨、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多个角度与《归园田居》进行比较。既是对考生是否读懂“诗歌”的考查,也是考生对本诗进一步鉴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简答题要求考生通过关键语句的理解,阐释蕴含的道理。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命题角度进行分析,在分析阐释的语言表达中展现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诗歌命题既立足于本诗的考查,又适当拓展延伸,既有对基本理解能力的考查,又有关联比较、综合分析等能力的要求。在实现对考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的同时,也体现了发展考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的导向。
诗文积累默写试题的题目数量与赋分均保持稳定。4道小题考查的均是理解性默写,避免简单机械的记忆,在理解中调动积累。简要而精当的引导语,关联学生的语文学科认知,侧重文化知识的理解和积累。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础。试题体现了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命题导向。
从2020年开始,《红楼梦》列为必考内容,和《论语》共同构成了整本书阅读考查板块。2021年的《红楼梦》试题分值比2020年增加了1分。试题既要科学区分不同考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引导语文教学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试题设计紧扣长篇小说阅读的关键要素——情节。“元妃省亲”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盛筵必散”对贾府的家族命运有“暗示性”。试题考查考生能否基于“整本书”的阅读,把握关键情节和主要人物,理解文本内涵。试题的设置角度较巧妙,不仅体现整本书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和主旨”的底线要求,也能够通过深刻的阐释、具体的语言表达来凸显考生的个性体验和认识,让真正读书的考生有获得感。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特级教师 亓东军
文学类阅读
202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心灵的呼吸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文本主要叙写了作者从小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与教诲下,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和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文本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启发性,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立足于新高考背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基于阅读积累和文本认知情境,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品主旨、风格特点等进行了考查。内容涵盖较广,形式保持稳定,整体难度适中。
如17题,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一般而言,对词语基本义的理解属于生活积累和学习积累范畴,而语境义侧重在对平时积累之上的语境应变能力的考查,灵活性较强。如18题,涉及了重要细节、典型场景、修辞手法及作者感受等方面的考查,有利于帮助考生正确理解和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和审美意趣。第19题,考查考生对文脉和结构的把握,符合文体特点和阅读规律。第20题,引导考生思考题目的多重涵义,进而理解作品主旨。
总之,2021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突出审美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作品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特级教师 周曼云
表达与应用
202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五大题“表达与应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考现实生活,交出青春答卷”,体现了“三新一旧”的平稳过渡,也体现了对考生的关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命题内容角度看,选材回应时代热点,引导考生思考人生成长。如语言运用材料,选用网络热点、数字经济语段作材料,微写作第②题,为建党百年设计核心环节等,就是对当下时代热点的回应。试题命制比较平稳,不偏不怪,很稳健,如,如微写作第①题,引导学生思辨式地看待名著中的文学人物,既看到遗憾,也看到启迪,微写作第③题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小诗,考查学生的文学写作。
大作文二选一,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命题要求也明确,一方面暗扣时代热点,如“论生逢其时”,就关联习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精神,也引导学生学习成长,两道作文题都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导学生思考在百年未变之新局里,如何将自己的人生融进祖国的发展之中,“生逢其时”“成熟的模样”两道题,都要求考生交出自己的答卷。
第五部分“表达与应用”,还有一些地方可圈可点。语言运用选材不回避社会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地看待我们生活的能力;题目略有难度,既有词语辨析,也有句子简析,还考查了语句之间的关系,考查能力全面,且不考术语,重点考运用能力,对中学的语文教学有正确的引导。微写作第③题,去年引导学生为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今年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写小诗,更显示出命题引导的决心,且要求中“小诗不超过150字”,写作要求明确,为考生写作铺平了道路,也为阅卷扫清了障碍。
好的作文题,既要出人意料,这样能体现公平性,细想想,又要在情理之中,这样能让考生有话可说。这两道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两道题回应了时代热点,话题都指向青春成长,立德树人,为国选材。考生一定会想得到,更对此有话可说,这就是要引导他们规划人生。“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旗帜鲜明。其次,这两道题“语文味”很浓:思辨性强,体现在写议论文需要考生站在一个大视野、大格局中思考自己的青春成长,对比不同时代,也对比不同人生,再定义自己的青春;记叙文虽然意在讲故事,写人物,但思辨性自在其中。学科特点鲜明,这体现在议论文题目中一个“论”字,彰显了文体性质,“生逢其时”又规范了讨论内容,题目中规中矩,议论色彩鲜明;记叙文高度暗示了生活图景,引导考生写生活,想生活,感悟生活,“才”字更引导考生往提炼思想处着力,题目有一定的限制性和文学性。
编辑|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