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一带一路”研究领域有三百余人教学科研队伍
导读:北京大学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具有门类齐全的学术积淀,现代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承载着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历史,并在近几年国际排名中稳居全球前列。
北京大学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具有门类齐全的学术积淀,现代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承载着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历史,并在近几年国际排名中稳居全球前列。北京大学在相关领域凝聚起一支三百余人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包括5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5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4名千人计划,8名长江学者。北京大学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成员国合作培养人才,目前校本部有来自55个国家的828名“一带一路”学生;积极承担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涉及4个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和14个本科专业;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别研究专业课程,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把握和跟踪时事动态和前沿研究,积极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大学始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相结合,在相关领域建设了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5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以及近50个校内研究机构,搭建起良好的学术平台。近五年来,北京大学与65个“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合作发表论文共计16212篇次,超过了此前14年合作发表论文的总和。2017年以来,北京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有“一带一路”相关项目43项。北京大学在国际上具有公认的影响力,是各国政要、知名学者来华访问交流的首选高校之一,借助这种优势,北京大学已与全球260所顶尖高校及高端智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拥有覆盖全球的校友资源,构建起一个多元的国际学术网络。
为促进“聚焦中国,关怀世界”的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学于2014年5月成立燕京学堂,围绕中国问题,开展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交叉学术研究;开设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以顶尖的师资和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领导者。截至目前,已有71个国家的440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习,他们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2016年4月,在商务部、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成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旨在打造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发展研究机构、最具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最具活力的全球治理交流平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国家发展的知识和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南南学院已招收了来自50个“一带一路”国家的158名学员,成功培养了52名硕士生,现都已学成归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2017届毕业生的回信中鼓励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2018年4月成立的“一带一路”书院立足于经济与管理领域,以全球鲜有的创新模式支持国家新型全球化倡议,以高质量学术项目吸引各国顶尖合作院校的优秀生源,着力培养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高端政经领袖和知华爱华的国际领导人才,推动崛起中的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交流与融合,为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界力量。
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北大目前重点建设的三个交叉学科领域之一,2018年4月,北京大学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围绕“中东研究”、“俄罗斯-中亚研究”等“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问题,打造高水准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体系。成立至今,研究院成功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推动形成全校区域研究的浓厚学术氛围;并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主动与国内外高校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为未来学生培养提供更多优质平台。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北京大学隆重推出“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项目、“丝路重大考古发掘和丝路文明传承”项目、“一带一路”书院本科国际项目等三个重大项目,必将进一步深化北京大学“一带一路”相关研究,提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服务水平。我谨代表学校,对三个项目的未来发展提出三点期许。
一是通过重大项目凝聚队伍,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跨学科人才参与“一带一路”相关研究。重大项目应把最优秀的研究力量和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该领域的研究和学习中来,确保学术成果、教研队伍和人才培养能够充分满足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并且在多个领域开展前瞻研究和理论准备。
二是作为北京大学综合改革和学科调整的重要抓手,延续、吸引和整合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集中组织相关研究力量,改善“一带一路”现有研究的“碎片化”倾向,推动学科整合发展,打造国家高端智库。当前,北京大学综合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重大项目要以服务国家倡议为出发点,主动整合优势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协助学校形成“一带一路”研究的全面布局。
三是致力于产生能够影响社会、影响中国、影响人类的新知识和新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立足于中国视角的学术话语体系做出贡献。重大项目要更加深刻地研究世界、了解世界,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上,透彻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话语体系、充分吸收其有益成果,进而积极探索用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学校今后将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任务,持续加大对“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的经费支持、组织支持和政策支持,殷切希望各院系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的建设,也热烈欢迎社会各界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共同谋划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蓝图。
文字|郑超
美编|徐瑞